实拍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集市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有个很有名的大集市,叫做奥什巴扎。旅居在此的中国人,对这个集市都感觉很亲切。
因为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中国特有的蔬菜,而且卖菜的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但买卖双方却能够用汉语交流。因为卖菜的基本都是“东干”族人,是100多年前来自中国的一个民族。
东干人是原来生活在中国陕西、宁夏和甘肃东部的回民。“东干”是外族(包括俄罗斯人和中亚各族)赋予他们的称呼,意思是“东部甘肃”或“东边来的人”。
东干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及其周边的米粮川、“火星”村、“米丘林”村、亚历山大罗夫卡,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江布尔,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安集延、费尔干纳等地区都建起了——个个美丽的家园。
“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在语词上,他们仍保留清朝时的古老说法。
他们称总统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称朋友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为了保留自己的语言,东干人竟然独创了一种新的记录汉语的手段。东干文,一种用俄语字母拼写出来的中国西北方言。
由于当时迁徙来的东干人多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长期与中国隔绝,汉字在这里已被遗忘。
但这支从中国迁来的群体在族内相互交流时,使用的仍然是依靠祖辈传承的中国西北地区方言。
为了保留自己的语言,东干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开发出了自己的文字——用俄文字母拼写出的中国西北方言。
虽然已在中亚生活了120余年,但东干人仍保留着许多源自中国的民俗风情。
例如,东干人演奏扬琴、二胡、三弦子和响板等具有汉民族传统特色的乐器,能扎出蜈蚣、龙、蜻蜓、蝴蝶等复杂的风筝。甚至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古老传说、《三国演义》等小说在东干人当中也广为流传。
东干人在建造自己的清真寺时,严格地遵循清朝时的宗教建筑风格,在飞檐上雕刻中国传统的龙、凤、狮子等动物,以传统的红、绿、黄三种颜色为清真寺的主要色调。
黄色则是清朝皇帝的颜色,代表着权力,所以东干人至今仍视黄色为尊贵的象征。
最能体现中国古老民俗的是东干人的婚礼。
男女谈婚论嫁时,男方先要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征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男方要下聘礼订婚;结婚当晚客人走后青年男女还要闹洞房。
据民俗学家考证,中国清代北方的结婚仪式就是这样。东干新娘的衣着打扮更令人赞叹不已——穿上它,那简直就是清代妇女的翻版。
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要梳起样式复杂的清代妇女的发式——“燕子头”。新娘还要身着带有精美绣花的大红丝袍,脚穿大红色的绣花鞋,戴上银发簪、珊瑚项链、银胸饰、银梳子、银镯子等各种华美饰品。
东干新娘虽然没有大红盖头,但手中却仍然拿着红色的绣花丝帕。
这种我们现在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服饰,今天在东干族内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奥什巴扎
奥什巴扎
奥什巴扎
奥什巴扎
奥什巴扎
奥什巴扎
首尔明洞街头的迎接世界杯抽奖活动,韩国队服为红色,世界杯期间的首尔呈现出一片红艳
八年前,韩国人曾在自己的土地上写下世界杯四强的奇迹,从那之后,他们对足球运动的重视和热爱以及由此爆发的民族豪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未进六月,首尔早已进入全民助威的备战状态,最近在首尔街头闲逛,铺天盖地的巨幅助威广告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时会让我的思维瞬间错乱,混淆了韩国在这场盛会中的身份,以为这里是南非而不是南韩。首尔的街头巷尾、地铁公交、超市餐厅,无处不洋溢着火辣的世界杯气氛,顺手拍下些照片,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角落,却记录了一段浓郁的足球情。
和往常一样踏上归家的地铁,然而迎面扑来的景象让毫无心理准备的我好一阵晕眩,坦白说如果不是为了拍照,我可能会换乘下一辆车,那天我第一次坐地铁坐得胃里翻江倒海。这是一列被精心包装的世界杯专列,每届车厢都是个足球场,两段是球门,中间还有分界线,这个门都被球挤爆了,应该是对方的球门吧。乘客们为啥都这样淡定!
真不含糊,地板全被包上草皮状的地板革,让我好一阵子才适应。
坐了这些年地铁,终于知道哪里是车厢的正中心啦。